樊红霞
(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静宁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静宁县中东部地区适宜大蒜种植,如建立健全与大蒜相关的贮、销、运及农资金服务等为主的营销网络,加大对大蒜产品商品化的宣传培训力度,拓宽大蒜产业效益渠道,从蒜苗、蒜薹、蒜头三个方面挖掘大蒜的种植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方可避免因产品单一且集中上市而存在的市场风险,稳定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蒜;种植;现状;产业化对策
1 种植现状
为了准确掌握静宁县秋播大蒜田间长势、产量及商品性状,2013年7月1日至5日,静宁县组织农技人员对该县原安、八里、界石、古城、曹务、城川等乡镇0.2万 hm2秋播大蒜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组选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采用“S”型五点取样法,全县共取样面积750 m2,平均每个样点取样面积25 m2,分别记载其种植模式、密度、生育期、蒜头鲜重、蒜头纵横径、蒜头分瓣数、单瓣重、商品率及二次生长情况。
经测定:静宁县秋播大蒜以全膜平垄点播5~7行大蒜套种蚕豆、马铃薯模式为主,辅以双垄沟播套种马铃薯、蚕豆模式。城川靳寺、古城陈河、八里闫庙等川水区大蒜田间长势优于山旱地,生育期较山旱地提前7~10天,于5月上旬始抽薹,6月下旬蒜头成熟上市,7月上旬全面挖蒜头,全生育期230天。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1~5年生幼龄果园内,种植密度1.5万~1.8万株/667m2,平均16 899株,均蒜薹产量153.8 kg/667m2(至总苞处均长37 cm,均重9.1 g/根),均蒜头产量709 kg/667m2,商品率(横径≥4.O cm)达88%,二次生长率平均为15%,较上年降低79%。病虫害呈普遍中度发生,其中根蛆、蒜蓟马等虫害发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病株率为10%,白腐病、灰斑病、线虫病呈中度偏重发生,病株率达15%,个别地块因此减产达20%,以盐碱地、重茬地及管理粗放地块为主,部分对蒜种精选不严的地块因种子带菌导致缺苗断垄现象十分严重。6月下旬蒜头成熟上市以来,因受市场需求低糜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户抱观望态度延迟挖蒜导致部分蒜头腐烂、散瓣而降低商品率。7月上旬又遇连续阴雨天气,给挖蒜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商品率和种植效益会将严重受损,天气转晴后要及时组织群众收获蒜头,选留种蒜并做好销售工作。
2 田间长势及生育期
静宁县主栽品种乐都紫皮大蒜于2012年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2013年2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旬始抽薹,6月下旬收获蒜头,全生育期230天左右。叶色深绿,收获时平均有功能叶片数6叶,平均株高60.1 cm,株幅41.O cm,叶长45.3
cm,叶宽2.27 cm,假茎长10.1 cm,假茎粗1.2 cm。长势旺盛,抗冻、抗旱、抗病虫害,抗早衰,二次生长率全县平均15%,最高为25%,较上年降低79%,品种适应性明显增强。
3 经济性状及商品性
调查发现:抽薹时间因土壤肥力状况尤其是土壤墒情不同而呈现差异。城川靳寺、八里闫庙、古城陈河等川水区于5月上旬始抽薹,平均薹长、薹粗均优于其他山旱地,且口感脆嫩,薹基老化程度低,商品性高。蒜头横径大于5 cm的一级商品占40%以上,大于4 cm的商品蒜占88%,平均单头瓣数6瓣,单瓣重6.4 g;部分肥水较高的地块单头分瓣数达到8瓣以上,二次生长程度高于山旱地,说明该品种会随气候、肥力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出现性状变异。
4 田间长势与经济性状差异分析
4.1 播种方式与出苗
经试验示范及田间调查,采用平垄点种模式种植的大蒜出苗快且整齐,长势旺盛,生育进程同步率高,便于管理。播种时省工省时,收蒜头时投劳较少,也利于机械收获。不足之处是如秋播时底墒不足、再遇早春干旱会导致苗情差,长势弱,产量低。幼龄果园内套种大蒜、蚕豆、马铃薯模式已成为广大群众的首选模式,不仅作物间相互促进,生育期交错,种植效益也明显高于其他模式。
4.2 品种、海拔及生育进程
目前静宁县主要以乐都紫皮大蒜为主,零星种植本地红蒜、天水白蒜、成县白蒜等品种,其中本地红蒜在曹务乡罗林村种植,通过两年的田间对比试验和大田示范,当地红蒜生育期较乐都蒜长20天,出苗较迟,早期田间长势不整齐,四月份之后进入旺盛生长期,株高、假茎粗、叶片数、蒜头重均高于乐都紫皮蒜,但蒜薹产量低,蒜头上市迟。乐都蒜生育时期因海拔、气温而呈显差异,高海拔地区收获期晚于低海拔区7~10天。
4.3 土质与商品性
蒜头膨大程度不仅与品种及肥力水平有关,而且与土壤质地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红土、黑土母质的地块不如黄土母质的土壤利于蒜头膨大,特别是在蒜头膨大期遇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土壤疏松程度不高,蒜头膨大受阻形状不规则,商品性下降。如曹务乡下李社的黑土地和四河乡王河村的红土地,有个别地块因蒜头膨大期墒情差土口紧实使得蒜头膨大不充分,优蒜率低。另外,些沙化程度高的沙滩地虽然土质疏松但因存在漏水漏肥现象,易造成植株早衰,蒜头商品率亦较低。如城川靳寺、界石铺镇西川村的河滩地,大蒜前期长势较好,但后期出现早衰导致蒜头较小、优质商品率低。另外,盐碱地、重茬种植的大蒜田间长势弱,苗矮小、病害较重、易早衰、商品率低。
5 产业化对策
5.1 因地制宜,适度规模
今年的大蒜生产,由于冬前底墒足、春季四月份以后降雨较多,田间长势较好。但由于受国内大蒜市场疲软、种植户商品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大蒜产品(蒜苗、蒜薹、蒜头)收储、营销环节亟待加强。如蒜薹的采摘、整理、包装,蒜头的分级、整理等缺乏有力的市场带动,使得商品率、亩产值均出现下降态势。今后,在种植布局上要以幼龄果园为主植区,以水肥为第一考虑要素,适地适栽,如川水区可扩大种植面积,以平垄密植套种蚕豆模式为主,开展集中种植建立示范区;而山旱地在底墒足的情况下要以平垄种植套种马铃薯、蚕豆模式为主,果、薯、蒜、豆共举,相互补充;而在种植规模上,要以种植户的劳动力状况合理定位种植面积,避免单个农户因种植面积过大而出现的种收不及时、管理不到位问题。在示范点建设上要合理倒茬,避免因重茬影响而出现的种植效益不高的问题。在全县总种植规模方面要立足果园发展套种为主的立体高效种植,考虑轮作倒茬、劳力及市场需求信息,适度规模,以防滞销伤农。
5.2 建立种子引繁体系,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从乐都紫皮大蒜的田间长势来看,该品种适合静宁县栽培且综合性状较好。但从该品种所表现出的较高的二次生长特性说明该品种的变异性较强,品种的退化程度也会较快。今后,要参照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体系的模式,确立主导品种和搭配品种,建立大蒜品种引、繁、提纯复壮相结合的繁育体系,形成繁育机构与广大种植户共同参与的良繁推广应用机制;种子繁育机构以乐都紫皮大蒜为主栽品种、以当地红蒜、天水白蒜为搭配品种在高海拔区建立种子繁育田,采用引、育结合的办法,每三年为一个周期培育良种,并在群众中上积极开展提纯复壮(选良种、用良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形成良种是增产增收的关键这一社会共识,才能确保种子质量和大蒜产业持续发展。
5.3 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提高产业效益
建立健全与大蒜相关的贮、销、运及农资金服务等为主的营销网络,加大对大蒜产品商品化的宣传培训力度,拓宽大蒜产业效益渠道,从蒜苗、蒜薹、蒜头三个方面挖掘大蒜的种植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方可避免因产品单一且集中上市而存在的市场风险,稳定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逐步建立静宁大蒜品牌,通过市场之手带动大蒜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