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新农民杂志社!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期刊简介 杂志栏目 投稿须知 期刊浏览 在线投稿 互动留言 联系我们
《新农民》杂志官方网站已开通,2019年全新改版,欢迎投稿,邮箱:xnm@vip.163.com

主管单位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编辑出版 新农民杂志社
社长总编 历 峰
执行主编 付建勇
主任编辑 高晓梅
广告通联 陈 洋
投稿邮箱 xnm@vip.163.com
官方网址 www.xnmzz.net
联系电话 0315-2060888
广告联系 13703253161
国际刊号 ISSN1674-9952
国内刊号 CN13-1160/C
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
每册定价 20.00元

产业分析 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发展魔芋产业,助推产业扶贫

已阅:327

——让魔芋产业早日成为脱贫攻坚的“魔力”产业

夏良荣1,姚忠海2

1.竹溪县魔芋办,湖北竹溪   

2.竹溪县农业局,湖北竹溪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重点要建好“市民下乡”基地,创造“能人回乡”环境,健全“企业兴乡”机制,应按照“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原则,大力培植主导特色产业,扩大产业基地规模,积极引进市场主体,着力培育新型业态。

关键词:魔芋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优势;思考与建议

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位于鄂渝陕交界处,自然环境适合魔芋生长,种植魔芋已有1 000多年历史,享有“中国魔芋之乡”、“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全国魔芋原料加工基地重点县”、“秦巴山区原料集散地”等称号。近期,深入基地、企业,座谈了解,专题调研。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模式

1.1  合作社模式

一是种植方式。该社以间作套种为主,林下种植为辅,主要在玉米地、漆树林下套种魔芋,采取“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地”的经营模式,合作社负责为社员提供种子的来源、开展技术指导、提供农资、鲜芋统一销售,通过专业联合、规模种植、标准生产,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大户种植的效益和效果,吸纳农户加入,带动发展。二是合作社基地规模。该社现有社员50多户,魔芋基地面积47.33 hm2,其中土地流转面积37.33 hm2;拥有初加工厂房超过500 m2,办公场所150 m2,年可收购鲜魔芋1 000 t,加工魔芋角超过80 t,可带动本县近千户农户从事魔芋种植及魔芋角加工。三是发展特色及优点。该社为便于管理,实行统一芋种、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销售、分户种植,在管理农作物的同时,对魔芋也进行了管理,节省了田地管理资金、人工管理成本,大幅度的增加了农民经济的收入,实现了林、田地种养之间的健康良性循环。

1.2  大户示范模式

一是种植方式。在天宝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张群以85100/667m2的价格,把农户的荒芜及闲散地块租赁过来,无偿提供给租地农户种植,最后,又以高于市场价1角的价格全部收回。同时还采取了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发展山羊、肉牛、山鸡等畜禽养殖,用粪便作为魔芋专用肥,实现用肥有机化、防病生物化的生态循环发展。二是产业基地规模。20133月,成立了田原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该村118500余人入社,并与该村80多户魔芋种植户签订协议,达成意向,该模式基地面积超过53.33 hm2。三是发展特色及特点。该模式农户承担的风险小,专心种植,就地卖芋,不担心技术、销售问题;同时实行种养结合,节约了施肥成本。

1.3  农场对接模式

一是种植方式。2011年开始,该林场有计划地无偿为芋农提供当年种植所需的种芋。两年后,芋农只需偿还相等数量的种芋给林场,林场又把这部分种芋无偿提供给其他芋农,次年收货再返还,以此类推无限循环,滚动发展壮大。二是产业基地规模。两年来,该林场组织林农沿着岱王沟河道两旁的疏散林,魔芋种植面积约33.33 hm2,并带动了一大批场民自觉种植魔芋。三是发展特色及优点。该林场为农户提供芋种,有效解决缺种和缺技术投入问题,又能够确保种源不外流,对魔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长盛不衰提供了保障;而且,林下魔芋和边角地种植魔芋适宜魔芋原生态环境,魔芋长势好,病虫害发生少;同时可以节约成本,不需要施肥,树林的落叶腐烂后就成为魔芋的肥料。

1.4  自主模式

一是种植方式。一般种植在房前屋后,菜园边、树林边等边角地带,也有实行魔粮间作套种。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因缺乏投入和引导,面积都比较小,分布较散,大多数是几分地。三是产业特色及优点。原始种植,种植的农户较为广泛,投入较小,魔芋发病率低,承担的风险较小。

竹溪县魔芋产业发展优势

2.1  有规模基地

我县成为鄂西北魔芋优势种植核心区,初步形成了以泉溪、天宝等南部乡镇为主的魔芋基地种植生产区,以蒋家堰、中峰、工业园区为主的产品收购、原料(芋角、精粉)加工、产品交易、市场流通于一体的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区。

2.2  有金字品牌

199910月,被国家授予“中国魔芋之乡”这个金字招牌;20032月被省政府授予“魔芋产业化建设先进县”;20048月和20074月先后被中国魔芋协会评选为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全国魔芋原料加工基地重点县;被省政府列为鄂西北魔芋优势种植核心区;2009年被省科技厅列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149月被中国魔芋协会评选为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魔芋已成为竹溪的一张特色品牌。

2.3  有技术优势

农民素有种植魔芋的习惯,积累了间作套种、病害防治、丰产栽培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先后总结出了“魔—粮”、“魔—林”、“魔—姜”、“魔—菜”高效间作套种及路边、地边、房边(庭院)、扒边等“边角地”种植模式,在魔芋种植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2005年,第四届全国魔芋经验交流会在竹溪召开,我县经验向全国推广。

2.4  有科研成果

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华师大、西南农业大学、中国魔芋协会、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工业大学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拥有坚强的技术后盾。先后承担了省、市级课题十余项,申报了一批魔芋专利,其中1项实用新型和3项发明获证书;获得2项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其中独立承担的《魔芋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联合湖北工业大学共同完成的 “多菌种高效增殖发酵功能性魔芋寡糖腐乳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填补了“魔芋腐乳”研究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5  有生产机构

成立了“竹溪县魔芋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为正科级单位。同时,成立了“竹溪县魔芋科学研究所”,为全国第一家县级魔芋科学研究所。大力创新经营主体,组建、培植魔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目前中介合作组织发展到11家。

2.6  有种植效益

多年来,鲜芋市斤价稳定1.5元以上、芋角2.3万元/t以上、精粉吨价5.5万元/t以上。特别在土壤肥力适宜的条件下,正常年景平均单产达到1 250 kg/667m2,小气候、小环境生产条件下,高单产可达2 500 kg、甚至万斤,是种植粮食作物的5倍以上,生产中涌现出许多靠种魔芋致富的典型。

2.7  有发展政策

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魔芋产业纳入全市的六个百亿产业,作为“61”产业强农计划推进实施。同时我县下发了的溪政办发〔201610《精准扶贫规模示范基地奖扶办法》,对3.33 hm2以上的规模经营示范基地,按面积进行奖补。一系列扶持魔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给魔芋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种子问题

全县无稳定配套的种子繁育基地,大多数芋农局限于挖大留小,种源严重不足。同时种芋资金投入量大,按照一般情况,每亩需芋种150300 kg,资金投入2 000元,初次种植投入较大。

3.2  技术问题

据调查了解,全县大部分魔芋种植户,都苦于和担忧魔芋的病害发生。尤其是软腐病、白绢病等病害大多数为土传染病害,发病快、传染性特强、根治难,以至于大多数农户因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而不敢连片种植、扩大生产规模。

3.3  初加工问题

目前,全县虽有4家且都是小加工厂,加工水平大多还局限在芋角、精粉等初加工上,卖的任然是原料。魔芋深加工及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利润较低,急需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知名龙头加工企业。

3.4  缺乏政策和投入

魔芋是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作物和传统项目,近几年能保持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相对于种植粮油来讲收入可观。基层反映,魔芋种植不如茶叶、黄姜种植有投入补偿,有管长远的效益;不如烟叶种植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现实经济利益。特别是加工企业大多是靠自我积累发展,底子薄,规模小,难以壮大,没实力去支持基地建设。

发展魔芋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4.1  坚定一个发展共识

魔芋,古时称蒟蒻,又名鬼芋,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具有低热能、低蛋白质、低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的特点,是世界植物中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聚糖(优质膳食纤维)的植物,具有防止肥胖、“三高”、糖尿病等奇特功效,被誉为“魔力食品”、“肠道清道路夫”、“血液净化剂”,当今国际上正掀起食用魔芋的热潮。

4.2  组建一个工作专班

结合专业人才引进,充实配齐优秀工作人员,落实充足的工作经费,强化职能职责,增强工作抓手,夯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运转机制,做到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画到底;成立由县人大主任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魔芋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魔芋产业发展工作的安排、协调、检查、督促、考核和表彰,共同推进魔芋产业跨越式发展;每半年(3月份、10月份)召开1次魔芋产业领导小组会,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每年召开1次(12月份)全县魔芋产业工作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营造重视、支持魔芋产业的良好氛围。

4.3  开展一个技术培训

利用我县已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华科大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技术依托关系,以县委党校、职业技术学校为阵地,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开展魔芋生产、种植、加工等系列技术培训。

4.4  创办一批样板

创建魔芋示范园。突出样板示范建设,发挥示范样板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将示范培育成亮点、办出特色、办成看点,重点办好种芋繁殖基地、标准化商品魔芋基地、3.93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培植、小型机烘魔芋设备推广、林-魔高效间套种植等五个方面的示范,以此带动全县魔芋生产上规模、上水平,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壮大魔芋产业基地;培植魔芋加工园区。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华科大高起点策划,做好魔芋产业园的规划和招商宣传工作,选准魔芋产业园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引入魔芋产业加工企业,支持佳兴、天兴、双竹、顺溪、治铮公司等园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新上与市场相符的魔芋食品、保健品加工项目,延伸魔芋产业链条,培育产值亿元以上加工企业23家。

4.5  出台一套支撑政策

注重项目申报,积极争取财政、发改、农业、科技、经信、林业、水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帮助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向上争取申报项目,推进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认定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获地标产品、有机认证、发明专利和标准制定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扶持。

4.6  创新一套工作方法

一是对口帮建。确定财政、发改、科技、扶贫、农业、水务、林业、金融等涉农部门及成员单位为魔芋产业建设的包建单位,帮建、联系、扶持一个专业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2个示范大户,结合各部门实际,创新办点示范,当年帮助创立3.336.67 hm2的示范样板;二是督办考核。将把魔芋产业发展列入魔芋主产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单项考核,纳入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参与和支持魔芋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科学建立魔芋产业目标年度考核体系,组成联合考核组定时督办,实行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对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任务完成差的进行通报批评。三是评比激励。每年评选1个魔芋特色乡镇、2个魔芋专业村、3个优秀合作社(家庭农场)、4个种植(加工)大户、5名先进个人,依照考核奖励办法分别给予奖励。四是优化环境。举办魔芋美食、摄影、节庆活动,建设魔芋主题公园,利用新闻媒体,大力鼓励、宣传、表彰魔芋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发展魔芋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