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军,胡 敏
(常德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湖南常德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育秧环节中,我们怎样确定育秧的主体,采取怎样的措施抓好机插秧育秧,保障插秧机有秧可插,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机插秧育秧问题的探索,提出从确定好育秧运行机制与主体、抓好育秧主体培训、确定育秧模式、科学布局,规模适度、注意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利用现有资源,协调做好机插秧育秧、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建立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机插秧;育秧;问题探索
为了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是我们农机人应首先解决的问题,那么机插秧育秧就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怎样做好机插秧育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好。
1 确定好育秧运行机制与主体
我们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基层农技站、村(组)等为育秧主体,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发展其他合作社、种粮大户进行机插秧育秧。整合土地、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提升育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秧苗素质和抗灾能力,为确保完成水稻生产机械化栽植任务提供支撑。
2 抓好育秧主体培训
在育秧前期,每个地方都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分批次现场组织周围的育秧主体开展机插秧育秧培训。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机插秧育秧能手每人带领10~15人学会机插秧育秧技术。
3 确定育秧模式
通过近些年机插秧育秧实践,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经专家反复论证,我认为机插秧育秧方式以低拱膜、有孔膜、温室大棚集中育秧为主。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育秧田的大小,一般以0.2 hm2左右秧田,确保约13.33 hm2的大田供秧为宜。对机耕道建设较好且大田集中连片的地方可以0.33~0.67 hm2秧田进行育秧。
4 科学布局,规模适度
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在各地布好育秧点,确保机插秧的秧苗供给。各育秧主体单位对育秧点要统一管理,专人专职负责;要以点定种植户,以种植户定面积,每个育秧点的秧田面积控制在适当范围,便于管理和运输。
5 注意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与农艺紧密融合,一是统一品种,选用良种。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优良品种,实行一片一种。二是浸种催芽。严格控制好催芽温度和湿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催芽器。三是备足秧田。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作秧田。四是精量适期播种。根据秧盘规格、种子品种来确定播种量;按照秧龄18~25天倒推播种期,做好分期播种,防止移苗超龄。五是培育壮秧。统一肥水及盖膜揭膜管理,搞好病虫害防治,提高成秧率,培育健壮秧苗。六是合理施肥。
6 利用现有资源,协调做好机插秧育秧
利用各地现有的育秧温室大棚、集中育秧点进行机插秧集中育秧。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种粮基础较好村组的作用,带动四周农户进行机插秧育秧,确保机插秧秧苗的供给。与各农业部门联系,把机插秧育秧面积全部纳入集中育秧面积。明确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实行行政责任人和技术人员分片定点包面积落实、包技术指导的全程包干责任制。每333.33 hm2左右大田育秧点安排1名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7 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建立激励机制
农机部门与农业各部门统一筹划,争取机插秧面积全部得到集中育秧补助;另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从粮食奖励资金、特色农业生产等项目资金中争取一部分用于育秧补助,从而推动机插秧育秧工作的开展。各地行政机构要对各机插秧育秧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并在各地评先评优、绩效考核时把机插秧纳入主要考核指标。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