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梅,杜 霞,田惠平
(慈利县农业农村工作局,湖南张家界 农业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茶叶是该县延续千年的传统产业,早在西晋就有文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成为贡品而名闻遐迩,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往来穿梭于澧水之上的重要物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茶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产品内在品质,茶叶产业逐成规模、茶农收益显著提高,已发展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茶叶产业;调查;思考
1 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快速扩张
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从1 733.33 hm2扩张到2016年的0.3万 hm2,受益采摘面积2 333.33 hm2。其中无性系繁殖面积达到0.12万 hm2。主要分布在三合镇、象市镇、江垭镇等区域,溪口、广福桥、龙潭河、零阳等乡镇亦有小规模种植,种茶行政村达30个,种植农户达8 000多户。到2017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3 706.67 hm2,茶叶总产量2 106 t,茶叶总产值9 549.6万元。涌现了一批人均收入过万元的茶农和亩产值过万元的优质精品茶园。
1.2 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该县以加工绿茶、黑茶、红茶三大茶类为主,白茶、花茶为辅。茶叶加工企业达6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有茶叶加工机械设备100多台套,全县茶叶企业加工能力可达万吨。
1.3 品牌价值逐步聚集
20世纪九十年代,慈利出产的“紫驼银毫”,曾获得“湘茶杯”名优茶评比会金奖;“笔锋春”“武陵云雾”,曾分别获得“湖南省名茶”和“湖南省优质茶”称号;2016年张家界云雾王茶业有限公司和张家界绿豪茶业有限公司的绿茶在第一届“潇湘杯”名优茶评比上被湖南省茶叶促进会评为金奖。2015年第七届湖南省茶博会上,该县原三合口乡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美茶叶乡之一;2016年第八届湖南省茶博会上,该县古道源茶业公司的姊妹峰毛尖获得绿茶金奖,三合镇牧羊冲村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美茶叶村之一。目前,全县有4家企业取得QS认证,有“五雷月眉”“笔锋春”“月月桂”“武云”等商标15个,“张家界云雾”等企业品牌5个。
1.4 产业营销渐成气候
该县春茶的鲜叶收购价格历年来为全省最高,每到采摘时节,便有大批外地客商前来进行大批量收购,全县自2005年以来都没有出现产品积压现象,茶叶产销两旺。但茶企没有满足于等客上门,积极加强组织建设,积极进行门店布局,持续加快“走出去”步伐,慈利茶叶市场得到了有效拓展。目前,全县有茶叶专业合作社8家,县城有茶叶专卖店15家、茶楼28家,与浙江松阳中国第一绿茶市场以及中茶公司、省茶叶集团、湘丰公司、山西咸阳金威茶叶公司、华莱生物茶叶有限公司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 发展优势
2.1 地理环境产好茶
慈利地处神奇的北纬30°,属于山地丘陵地带,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特别是土壤富硒这一稀缺性优势,使得该县拥有种植和生产优质茶得天独厚的条件。经相关专家评定和产品质量认证,该县茶叶香高、味纯、耐泡、无污染,有效成份含量独步三湘四水,内在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县海拔600~800 m左右的山地较多,大部分地区都适宜优质茶叶生长,是发展绿色有机茶园的理想之地,宜茶面积远远大于现有茶区种植面积,茶叶发展空间巨大。作为宜红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利茶叶自古以来就深受业内人士的推崇。
2.2
历史底蕴孕好茶
据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直隶澧州志林》之《云朝山记》有“云朝山邑(慈利)南九十里,高数千仞,高顶种有茶树,青香异味,昔人评之曰云雾仙品。”唐初大将尉迟恭曾亲自挑选两种优茶命名为“桑树湾毛尖”和“桑树湾云雾”(即后来的“笔峰春”、“武陵云雾”两种名茶),并带进长安进献给唐太宗,皇上将其封为贡茶。
2.3
旅游优势助好茶
近年来,慈利旅游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16年全县旅游接待达567.34万人次,对该县茶叶产业而言,就是在家门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游鬼斧山水、品神奇树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助推该县茶叶实现跨越式发展。
3 发展瓶颈
“酒香也怕巷子深”,对比茶叶产业发达地区,该县茶叶虽然内在品质优秀,但仍然存在规模不强、品牌不响、文化不厚的困境。
3.1 茶叶加工水平较低,产业原动力不足
大多数分散单干的茶农靠出售鲜叶实现生产回报,茶叶产业效益比较低。茶叶生产企业的加工设备、生产方式、加工工艺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大多是家庭作坊式加工,无保鲜库,无检验室,无防尘设施,依靠手工或半机械化加工,生产效率低,形不成批量,上不了档次,更达不到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多数加工企业主要靠加工低档次的干茶,为外地知名茶叶企业做原料来赚取加工费。
3.2 产品品牌创建不力,产业拉动力不强
一直以来分散茶农、厂商、经销商完全凭各自的喜好、能力和方式推介自己的产品,品牌创建缺乏合力,全县茶叶处于卖方市场地位。大量的慈利茶叶仅仅经过粗加工就被外地客商收购,运至其它地区更换包装后高价出售,结果是用慈利的茶叶品质成就了外地的茶叶品牌。据了解,安化黑茶就收购慈利茶叶做原料。部分加工、营销企业虽然申请注册了“云雾王”、“碧峰春”等商标,申报了有机食品认证,但由于缺乏创新的营销理念、统一的营销队伍、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广告宣传、促销团队,缺乏品牌创建的科学论证和运作机制,产品知名度不高。该县茶叶内在品质再好,也难以实现名优产品的价值。
3.3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产业带动力不强
该县茶叶大都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的,全县70%的茶园是老茶园,树龄较长,生长势弱,品种老化,再加上管理粗放,茶园总体产出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当前茶叶良种推广相对滞后,良种茶园建设步伐缓慢,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少,仅占到26.5%。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高端人才几乎没有。
3.4 缺乏有力政策扶持,产业推动力不强
该县茶叶生产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茶叶产业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生自灭的状态,严重制约了该县茶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进程。由于缺少资金扶持,融资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良种茶园建设和企业技改进程
4 发展措施
4.1 政策扶持
县政府今年计划整合涉农项目安排茶叶专项发展资金1 000万元,拟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投”的方式,主要用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初步方案为:补贴苗木款900元/667 m2,肥料100元。对于产品获得认证的的企业给予1万元的奖励,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场按照100元/667 m2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于引进的10万元以上新加工生产线,每条补贴1万元。
4.2 科技创新
继续通过和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科技投入,使该县在茶园良种化、加工标准化、科技人才等方面提高该县茶产业生产加工水平。加大茶艺师的培养力度,以工匠精神打造全新好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制茶技艺。
4.3 品牌建设
加强茶叶公用品牌建设,以公用品牌引领产业发展。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品牌建设,计划打造“张家界茶”地理标识品牌,该县密切配合市委市政府搞好申报工作同时各企业对自己的企业品牌也在不断宣传推广。
4.4 旅游助力
做好“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大对三合镇牧羊冲茶马古道文化的挖掘,瞄准日益火爆的原生态健康产品市场,着力发展观光采茶休闲游。目前,湘西茗园茶业有限公司已在该县流转茶园21.3 hm2,正在打造绿色茶旅休闲观光体验园。
4.5 文化传播
做茶就是做文化,文化底蕴才是茶叶产业能够蜚声中外的核心价值。深耕区位优势和富硒优势,以工匠精神制好茶,加快聚集绿色、健康、古韵的茶叶符号,逐步形成独具特色、声名远播的慈利茶叶文化。
本文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