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婧
(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沈阳
110101)
摘要:沈阳市苏家屯区地处辽东丘陵、辽河、浑河过渡带上,地形自东向西倾斜,东部为石质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为黄土丘陵区,西部为冲积平原,全区土壤亚类主要为棕壤、草甸土、水稻土三类。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对肥料的依赖更为强烈,化肥的施用过量导致土壤板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为了了解玉米炭基专用肥适用区域和施用效果,以及明确此种缓控释肥料最佳的施肥量,在沈阳市苏家屯区进行玉米控减施肥专项试验,挖掘玉米炭基专用肥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上的适应性和应用效果。
关键词:玉米;控减施肥;专项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街道吴家屯村,地势平坦,肥力水平为中等,土壤为壤质棕壤,中等肥力水平,地力均匀。试验前取耕层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有机质19.7g/kg,碱解氮159mg/kg,有效磷16mg/kg,速效钾87mg/kg,pH值6.1。
1.2 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为玉米,品种为东单1501。供试肥料有玉米炭基专用肥(24-10-10),尿素(含N46%),过磷酸钙(含P2O5 12%),硫酸钾(含K2O 5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共设3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30m2,小区间空1垄为保护行。区组内小区随机排列。其中处理1施用与处理2等养分的单质肥料,处理2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50kg/667m2,处理3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45kg/667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田为常年玉米耕种地块,试验田提前清理后划区,不同处理小区间空一垄作为保护行,顺垄沟一次性与种子分开施入,镇压保墒。2017年5月9日播种,6月2日间苗,10月11日进行分小区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玉米生物性状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施用不同量的肥料能够改变玉米成熟期的生育性状,表现为叶色、株高、茎粗、穗位及亩穗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处理2和处理3与处理1相比,叶色更为浓绿,株高分别增加2.43%、1.74%,茎粗分别增加8.57%、5.71%,穗位分别增加3.48%、0.87%,穗长分别增加1.31%、0.93%百粒重分别增加2.14%、1.56%。将施肥养分含量相同的处理1与处理2对比,处理2在各方面看,均比处理1有一定优势,由此可知,玉米炭基专用肥的适应性应用效果较好。
表1
试验玉米生育性状调查表
处理
|
叶色
|
株高
(cm)
|
茎粗
(cm)
|
穗位
(cm)
|
穗长
(cm)
|
穗粒数
(粒/穗)
|
百粒重
(g)
|
处理1
|
绿色
|
288
|
3.5
|
115
|
18.21
|
645
|
41.03
|
处理2
|
深绿色
|
295
|
3.8
|
119
|
18.45
|
652
|
41.91
|
处理3
|
深绿色
|
293
|
3.7
|
116
|
18.38
|
650
|
41.67
|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2分析可知,处理1、2、3的产量与农民习惯施肥亩产量相比,均有增产,增产量分别为41.79kg/667m2、73.14kg/667m2、38.45kg/667m2,亩增产率分别为6.24%、10.92%、5.74%。将施肥养分含量相同的处理1与处理2对比,处理2较处理1增产31.35kg/667m2,亩增产率为4.40%。处理3玉米炭基专用肥的施肥量相对较少,在玉米生长后期肥料释放的养分已经不能的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其产量比处理1低;处理2玉米炭基专用肥用量较合理,保证了玉米灌浆期养分的供应,使得百粒重有所增加,最终较处理1增产。
表2 试验产量调查表
试验
处理
|
小区产量(kg/小区面积)
|
产量
(kg/667m2)
|
农民习惯施肥
产量(kg/667m2)
|
亩增产率(%)
|
1
|
2
|
3
|
平均值
|
处理1
|
31.62
|
31.84
|
32.58
|
32.01
|
711.79
|
670
|
6.24
|
处理2
|
33.81
|
33.33
|
33.14
|
33.43
|
743.14
|
670
|
10.92
|
处理3
|
32.54
|
31.75
|
31.31
|
31.87
|
708.45
|
670
|
5.74
|
3 结论
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50kg/667m2相对于施用等养分的单质肥料百粒重提高2.14%,亩产量提高4.40%,在本次试验中产量效果最佳,因此,施用玉米炭基专用肥50kg/667m2时,可以使玉米产量达到最优。本次试验仅选用玉米炭基专用肥的2个不同施用量做对比,能否在其他用量上获得更佳的玉米产量,有待进一步的试验探究。玉米炭基专用肥的施用,能够进一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提高玉米产量,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省人力,降低农民劳动强度,能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可以在苏家屯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本文来源:《新农民》杂志/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