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艳,刘书胜,张海涛,林起纬,赵强,崔玉涛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长春 )
摘要:2013年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森林资源调查人员采用内业区划和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柳河县进行二类资源调查工作,本文仅分地类、龄组、起源三个方面对柳河县2013年的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进行统计,并按起源与柳河县2001年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小班区划;外业调查;林木蓄积;林地面积
1 自然资源现状
柳河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25°07′~126°35′,
北纬41°54′~42°35′。海拔 400~1000m之间。北温带、温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年的一月份,最低时为零下37.2 ℃ , 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最高时为零上35.7 ℃, 年平均气温为5 ℃ 左右,无霜期126~138d。境内土壤为7个土类,19个亚类,40个土属,95个土种。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植物种类繁多。
2 调查方法
2.1小班内业区划
小班区划依据2013年颁发的《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的要求区划小班。小班要求在1:25000图上区划并计算小班面积,区划小班原则上最小面积不小于0.25 hm2,对于面积在0.067 hm2以上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应进行小班调查,图面上用点表示。商品林最大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25 hm2,公益林小班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50 hm2。
2.2小班外业调查
小班外业调查主要利用
GPS跟踪导航定位功能,现地填写小班调查因子。对于用材林近熟林(含近熟林)以上的小班采用典型角规点绕测的方法来确定蓄积和树种组成;用材林的幼、中龄林和防护林、特用林小班均采用目测调查为主,角规或圆形标准地辅助的调查方法;其它地类小班均采用现地目测调查来确定小班因子。
2.3 样地调查方法
本期调查样地分为复位样地和增设样地,样地面积为0.06 hm2,采用掌上电脑(PDA)现地定位,采集固定样地中心点地理坐标值。依据2013年颁发的《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的有关要求,样木采用真值检尺,起测胸径为5.0 cm。
3调查结果
3.1林地地类面积划分
林地地类划分是科学利用林地、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林地地类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对合理利用林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影响非常大[1]。
表1
2013年林地地类面积分布表
地类
|
林地面积(hm2)
|
占林地面积比例(%)
|
有林地
|
154310.6
|
78.65
|
疏林地
|
14.5
|
0.01
|
灌木林地
|
3444.0
|
1.76
|
未成林造林地
|
3910.0
|
1.99
|
苗圃地
|
24.6
|
0.01
|
无立木林地
|
2583.8
|
1.32
|
宜林地
|
1146.9
|
0.58
|
辅助生产林地
|
30766.7
|
15.68
|
3.2林分起源
林分起源,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天然林是由自然媒介的作用,树木种子落在林地上发芽生根长成树木形成的森林,人工林是由人工直播造林、植苗或插条等造林方式所形成的森林。对不同起源的林分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确定不同的采伐年龄,以便达到合理经营利用森林的目的。因此,了解林分起源具有重要的经营和经济意义。
3.3 有林地龄组
龄组是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是林龄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林龄结构常用林龄和龄组来表达,可以反映森林经营时间单位内森林资源的时间秩序,是评估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重要指标。林龄结构的合理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⑴从林地地类面积分布表中分析得出,柳河县森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比例超过百分之80。对比柳河县十二年前林地面积相对增加了2731.1hm2,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的相继实施;二是近年来柳河县加大了林地争议处理回收的力度。
⑵从林分起源分布表中可知,柳河县天然林、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差异较大,主要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与人工林蓄积比约为4:1,面积比约为7:3。
⑶有林地两期有林地龄组分布对比表显示柳河县各龄组面积和蓄积的变化是林木的自然生长和各种人为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变化原因分析如下:①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减少的原因:一部分幼、中龄林经过自然生长晋级,而新补充进来的面积小于晋级的面积;一部分幼、中龄林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转变为其他地类。由于面积的减少蓄积也随之减少。②近、成熟林面积、蓄积增加的原因:近熟林面积增加是由于上期中龄林面积所占比重比较大,经过十二年的自然生长晋级的数量也较大;成熟林面积增加是由于一部分近熟林自然生长为成熟林。蓄积的增加是由于采伐量的削减,森林资源消耗降低;林分处于生长旺期,生长量高;封山育林、合理的抚育经营等因素促进了林木的快速生长。③过熟林面积、蓄积减少的原因:由于森林采伐或者其他人为因素,使原来的过熟林一部分降为成熟林或近熟林,一部分转变为其他地类。
本文来源:《新农民》杂志/期刊
|